高考改革影响高中教育的几个问题
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龚林泉
《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新形势下,高中教育如何实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更新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是“独木桥”式的升学教育的思维模式。
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为68%,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28%,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为5%左右。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度发布的统计信息,2015年,全国普通高中毕业生799.6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21.4万人,高等教育已进入实实在在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从“独木桥”转型为“立交桥”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高中教育工作者应有新的理念和认知。
第一,更新优生概念。我们说优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孔子弟子三千,贤人72,他的优生率只有2.3%,孔子弟子优生比例是很低的;而我国高考升学率已从很少部分学生可以升学扩展成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升学,仅从升学角度讲,优生的概念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次,优生校际化、班际化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实行选课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行政班的范围,跨班、甚至跨校选课也成为可能,优生不再属于某个班,甚至某个学校,因此,学校应将优生概念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来思考。
第二,反思教学模式。近些年,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要在新的时期,高位求进,追求高考新的突破,在相同的生源状况下应该看谁的教学模式先进、科学。换言之,学校应针对自己的生源实际,构建校本教学模式,探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第三,通过对点定位,落实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高一开始就关注和思考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学生,针对学生差异,结合高一学生兴趣初显、才华初露的特点,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坚持学生个人兴趣对成长成才的作用大于仅由分数高低确定职业选择的理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投放适合学生的教育措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足够的关注,获得相应的成功。
二、“两依据一参考”是高考改革的重要特征。
《实施方案》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即“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也可称为“基础+选择”模式。公平性、选择性、发展性是其三个特征。依据统一高考成绩是为了突出公平性,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为了满足考生个体的选择性,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全面全程健康成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关键任务。
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求学校明确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这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于学校价值追求。结合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体现学校特色,在课程建设中促进学校发展。
第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变知识点教学、考点教学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以学科素养的达成度为基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四、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
第一,《实施方案》中,统一高考科目设置的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与现行高考的差异在于,数学不再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考生的起点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层次就显得更加明显;外语提供的两次考试机会,学生个体学习外语所耗时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从这两个角度讲,分层教学的教学组织形态呼之即出,传统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遇到挑战。
第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学生高中毕业的重要依据,也是升学的重要依据。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学生要完成符合毕业学分的要求;作为升学的依据,考生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3个科目计入高考成绩。这样,选择走班的教学组织形态应运而生。编制选课指南,完善选课系统,探索走班形式等都是学校的配套行为。
五、制定配套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制定配套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寻求《实施方案》与高中课程改革结合的结合点,才能保证《实施方案》的扎实推进,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一,发挥学分制作用,协调行政班与教学班的运行机制。
第二,建立导师制,实现班主任与学生导师共管共育状态。
第三,学校可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落实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
总之,在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我们要直面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研究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积极调整高中教育教学的思路及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